中國詮釋學雜志簡介
《中國詮釋學》自2002年創刊,本刊積極探索、勇于創新,欄目設置及內容節奏經過編排與改進,受到越來越多的讀者喜愛。作為漢語學界在詮釋學領域的一顆璀璨明珠,自創刊以來,便承載著推動中國詮釋學研究與發展的歷史使命,致力于探索并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詮釋學學科體系。它不僅是一個學術交流的重要載體,更是一個思想碰撞與智慧交融的高端平臺,為推動中國詮釋學走向世界舞臺中央,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該雜志聚焦于詮釋學的核心概念、理論框架、方法論體系以及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,旨在通過深度挖掘和闡釋,揭示中國詮釋學的獨特魅力與價值。它鼓勵學者從多個角度、多層次對詮釋學進行創新性研究,既包括對經典文本的詮釋與解讀,也涵蓋對現代詮釋學理論的批判性反思與重構,力求在繼承與創新的交織中,推動中國詮釋學的繁榮發展。
“理論前沿”欄目是該雜志的核心,它匯集了國內外詮釋學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與理論創新,為學者提供了一個展示思想、交流觀點的高端平臺。在這里,傳統與現代、東方與西方的詮釋學理論相互碰撞,激發出新的學術火花,推動了中國詮釋學理論的深化與拓展。“經典詮釋”欄目則側重于對中華經典文本的深度解讀,通過對《論語》、《道德經》、《易經》等古代典籍的詮釋,探討其中蘊含的哲學思想、價值觀念與人文精神,展現了中國詮釋學在解讀傳統文化方面的獨特優勢與深厚底蘊。
中國詮釋學收錄信息
中國詮釋學雜志榮譽
中國詮釋學雜志特色
1、文稿應具有科學性、創新性、實用性,論點明確,資料真實,文字規范,研究性論文須有統計學處理,數據準確規范。論述過程條理清晰、邏輯嚴密。文稿的字數(包括摘要、圖表及參考文獻)控制在4 000-9 000字。
2、文稿以Word文檔形式投稿,中文用宋體五號,英文用Times New Romas字體。文稿標題及各級小標題加粗,摘要、關鍵詞、各級小標題頂格寫,其余正文首空兩行。
3、文題 能準確反映文稿主題,突顯出文稿的主要內容和獨特之處,力求簡明、醒目,能夠吸引眼球,宜用以名詞性詞組做中心語的偏正詞組,不使用“淺談、淺析、初探“等詞。實用專業詞匯,不使用縮略語。中文題名不超過20個漢字,英譯準確。
4、 標明作者、作者單位(一二級單位)、單位城市、郵編。多作者工作單位的在工作單位前編號,并在作者姓名右上角加注相應的作者單位序號。作者單位如在省會則省略省份名。
5、注明第一作者及通信作者(如有)的簡介,簡介包括作者出生年份、性別、學位、職稱、通信方式(郵編、郵寄地址和一二級單位名)、E-mail和聯系電話。
6、作者姓和名分開,姓在前,名在后。復姓連寫,雙姓加連字符。姓均為大寫字母,名首字母大寫,雙姓2個首字母大寫。
7、 有條理、通順、簡要地對文章內容加以概括,200-400字,具有獨立性和自含性,即使不閱讀全文,也能夠獲得文稿必要信息。研究類文稿摘要,采用國際上通用的結構,包括目的(研究工作的前提、目的、任務、主題范圍)、方法(所用的理論、技術、材料、方法、設備、算法、結構、工藝等)、結果(試驗的結果和具體數據等)、結論(結果的分析、比較、評價和應用,提出的問題、觀點、理論,今后的啟發,建議,預測等)四部分。綜述類文稿摘要,可采用指示性,直接描述研究的內容。均用第三人稱撰寫,不列圖、表,不引用文獻,不加評論和解釋。
8、英文摘要以“Key words:”標識,內容和中文相符。
9、 關鍵詞4-6個,能指示文稿主要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等,英譯準確。
10、引言字數在300-500字。結合研究選題闡述國內外相關現狀、研究意義及目的,包括研究的背景、理論意義、應用前景、當前的研究熱點、存在的問題等,引出主題,明確告訴讀者為什么要進行研究。引用最相關的文獻,與前人在本課題相關領域所做工作的關系,慎重敘述前人工作的欠缺,采取適當的方式說明在本次研究中的重要發現或貢獻。盡量減少科普性描述,直奔主題,語句簡潔。